
作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焦點,濕地的甲烷排放一直吸引著衆多科學家的目光,而在山區特別是海拔梯度上的變化無疑是其中的知識空白,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濕地中的甲烷排放與土壤中紛繁複雜的微生物代謝有關,同時又受到環境條件的制約,其時空變化規律與制約因子的尋找無疑是打開濕地保護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之門的有力鑰匙之一。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吴宁研究員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尼泊尔境内)选取位于山麓和中山地带的两处典型湿地作为野外定位研究对象,开展了长期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在已获取的数据基础之上,分析发现了土壤温度是影响湿地甲烷排放的关键控制因素。通过对全球不同海拔湿地相关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可比较的梯度序列,首次发现了湿地甲烷排放最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阐释了海拔梯度上甲烷排放随温度季节变化的趋同性规律,同时提出了甲烷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在海拔梯度上呈现出的趋异性单峰模式。该项发现为今后从机理层面认识湿地甲烷产生与氧化相关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同时,研究还强调了在全球不同山区特别是喜马拉雅地区进行长期多点位观测的重要性。
圖. 本研究的圖片摘要
上述研究是由成都生物研究所學者在國境外主導開展,並聯合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喜馬拉雅地區多國學者共同參與的合作研究。部分成果近期以Methane emissions respond to soil temperature in convergent patterns but divergent sensitivities across wetlands along altitude爲題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並與此前已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發表的成果共同組成對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地區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的首例研究性報道。
本研究獲得四川省科技計劃(2019YFH0041),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2019QZKK0304), 國家自然基金委 (31200371),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創新基金)等項目的聯合資助。
原文鏈接1
原文鏈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