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图片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提供
人物名片
李东,1982年生,博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生导师,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西南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会员,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中國科學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国家农牧副产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国家科技部《生物质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编制组专家。
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从事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工业糟渣等有机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轉化和国际援助等工作。
李東常常自嘲,自己就是個“掏大糞,撿垃圾,拾稭稈”的人。別人眼裏的“廢物”,他待寶貝一樣,甚至賦予其新的“生命”。
從研究生開始,他就一直從事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開發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圍繞稭稈、養殖糞汙、生活垃圾等生産生活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從産品、設備、工藝等方面研究形成了成套技術,取得一系列研發成果,並用于現實中垃圾分類後的有效處理和利用。
近日,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批准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該條例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味著“垃圾分類”也將正式進入成都人的生活。垃圾分類後該何去何從?後續的垃圾處理系統如何完善?李東說他的工作就是從技術層面作好銜接和保障。“雖然研究面對的東西‘又髒又臭’,但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他認爲,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踐行“青山綠水”的新發展理念,樂在其中。
變廢爲寶
把廚余垃圾變成有機肥料
在家裏,李東的女兒常常問他:“爸爸,你在單位都幹些什麽呀?”而李東總是笑盈盈“自嘲”:“爸爸就是一個撿垃圾的。”
“撿垃圾”這件事兒,李東幹了近二十年。從2000年考入四川大學學習生物工程,再到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攻讀生物能源,直至博士畢業後,又進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鑽研環境生物學,李東所學都是爲“垃圾處理”事業作支撐。
“專業一點講,我所做的應該叫‘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除了我們現在常常說的市政垃圾以外,農業的稭稈糞便,工業的酒糟醋糟等,都是我的研究對象。只是現在因爲市政的垃圾分類很火,所以這方面的工作就突出了。”
前期,李東主要是從能源化的角度去處理廢棄物。“例如將其中的碳氫元素變成能源,但剩余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到了成都生物所後,李東關注的重點就是如何將有機廢棄物中的全部資源得以有效利用,尤其是從梯級綜合高值化利用的角度。
李東介紹,根據目前出台的“垃圾分類“政策,主要把垃圾分爲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類以及其他垃圾。“通過我們的研究發現,廚余垃圾一般能占到40%-50%,也是最難處理的濕垃圾。其含水率高,無法焚燒,如果填埋又會産生大量的滲濾液,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
表面上看,廚余垃圾是城市生活的産物,但往源頭追溯,其多爲食物殘渣,來源于菜市場,來源于農田。“一方面,農業土地有機質或營養成分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垃圾處理壓力較大。因此,農業病(農業地力下降)和城市病(垃圾堆積如山)是一個系統問題,不應該被割裂開來。而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環’打通,讓來源于農田的又回歸到農田,把廚余垃圾變成安全、沒有毒性的有機肥用于農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而李東及其團隊研究出的核心技術是“低礦化定向快速腐殖化”,通過特有的功能微生物,比如木質素降解菌、纖維素降解菌、蛋白質降解菌、油脂降解菌、氨氧化/同化菌等,把有機質變成腐植酸肥料,同時減少堆肥過程中的碳、氮資源損失。
從小事做起
以身作則讓垃圾分類“快一拍”
“垃圾分类”火了之后,李东身边的朋友总会时不时问他相关的问题。尽管提问不那么专业,但李东认为“是件好事。” “说明大家都开始在关注这件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的事了。”
十多年前,李東參加了一個行業內的國際會議,一位專家在會上的發言令他印象深刻。“那位專家說,如果一個國家全民都在參與討論‘垃圾’這個話題了,說明這個國家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李東認爲,只要有人存在,即會有垃圾産生。“這個話題是繞不開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重視它,並且有意識地參與到垃圾的分類處理中。”
因爲自己從事的就是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日常做好垃圾分類早已成了李東的習慣。“感覺自己要以身作則,從最簡單的做起。”
一般情況下,廚房的垃圾桶內多爲濕垃圾,而客廳多産生幹垃圾。“如果我在客廳吃了水果,順手的話就丟在客廳的垃圾桶裏了。但是我會選擇多走幾步,扔到廚房的垃圾桶裏面。”在李東看來,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讓垃圾分類變得更簡單。“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市民去小區集中垃圾丟棄點位扔垃圾時,才站在桶前對手上的垃圾進行分揀,其實這已經慢了一拍。我們可以在最初扔的那一刻,就找准分類,會更加省事。”
做技術保障
完善整個垃圾分類處理流程
2008年李東在廣州上學時,就和團隊一起參與建了全國第一條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線,可實現200噸/日的處理量。
“當時還沒有要求源頭分類,只有通過技術和設備後端分選,把混合的垃圾分成塑料、可燃、可腐等類型。”李東介紹,在機器分選的過程中,多種設備組合,根據廢棄物的重力差、浮力、粒徑大小以及密度等原理進行分選處理。
分選結果也讓李東發現了問題。“在機器分選過程中,因爲擠壓碰撞的原因,諸如電池裏的重金屬就會釋放出來。可腐垃圾裏面不可避免地會産生有毒重金屬超標,汙染其他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導致其不能資源循環使用。”
李東意識到,做好源頭的垃圾分類,能讓垃圾分類處理事半功倍。“所以從每個人做起,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很重要。同時,在‘後端’,負責研究處理垃圾的我們,更應重視自己的工作,不能讓前面大家的分類成果‘報廢’,影響積極性。”
爲配合成都市展開的垃圾分類工作,李東也與團隊一起,積極下基層走訪,了解垃圾分類情況。“最近我們承擔了成都市相關項目,對城市裏蔬菜垃圾的成分進行采樣檢測。同時對農村廚余垃圾處理後的産物進行檢測分析,並協助相關部門,制定廚余垃圾處理設施的運行監管標准,並對垃圾廠采用的垃圾處理工藝進行調研評估。”
李東表示,垃圾分類處理整個系統的建立和完善不止依賴于一個專業。“所以我們團隊中,除了生物學研究的專家外,還要吸納諸如機械、互聯網等領域的夥伴,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