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8日,牛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收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感謝信。自2018年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領域潘開文團隊積極參與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建設,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的支持下,針對公園全域開展生態效益監測。研究團隊對公園內典型植物群落和生態類型、生態要素等進行長期固定及實時監測,綜合應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無人機、物聯網等新技術,構建“天、地、生”一體的生態智能監測網絡,初步實現了對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多維度、大尺度、可視化監測。
針對龍泉山生物多樣性、氣候、土壤等生態本底數據資料缺乏的問題,已建成27個生物多樣性固定監測樣地、4個徑流觀測場、13個生態環境要素監測微站、兩個重點景區遊客監測站,區域生態本底狀況首次得到系統調查和實時記錄。研究團隊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內發現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香果樹、桢楠、喜樹、野大豆、梓葉槭、紅豆樹等,其中,香果樹、桢楠、野大豆等野生分布爲區域內首次發現。截至2020年底,共鑒定植物325種,篩選出大葉桂櫻、小花花椒、梭羅樹等122種具有生態造林和城市綠化利用前景的鄉土植物。采用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方法,重點關注大氣淨化、固碳釋氧等50項指標,構建起生態價值綜合評估體系,測算出公園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並經由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向社會公衆公布。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監測工作進展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正面批示,相關成果在龍泉山儲備林、增綠增景、天府綠道、特色林盤、海綿森林等重大項目中被廣泛采用,有效地支撐了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2月8日,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代市委、市政府向我所表示真誠感謝,並送達市委、市政府感謝信及新春問候。